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直属单位分会篇)
春风化雨 师者匠心
胥晚舟 刘源宏 柯亮
姚聪莉老师与同事和学生在一起
“培养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高度的自律、高超的技能;笃行从心,行稳致远,成为璀璨星空中最闪耀的星!”姚聪莉老师的谆谆教诲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
不管是公共管理学院的讲台上,还是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姚老师忙碌的身影。从教三十余载,她扎根高等教育研究一线,深耕学术,回应时代命题。对于学生,她始终以“不做平庸之人”的信念鞭策我们,用一言一行诠释着为人师者的初心与责任。
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姚老师总是能把复杂的知识讲得清晰明了。她擅长将枯燥的政策理论转化为鲜活案例。记得在讲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时,她会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深入浅出地分析不同国家高校的治理模式,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具体。同学们都说,许多复杂的学术概念经她阐释,就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变得通俗易懂。每周举办的学术沙龙,是学生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用“追问式讨论”点燃我们的思维火花。姚老师让我们明白,学术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智慧。
严慈相济,情深意长
在我们眼中,姚老师既是严师,也是慈母。无论是凌晨的办公室灯光下,还是深夜的书桌前,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学生有关论文的信息,逐字逐句批改论文,即使工作繁忙,她也从未忽视教学,始终态度严谨、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她常对学生强调,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在学业之外,姚老师更像一位慈母。当学生迷茫时,她与学生敞开心扉地长谈;当学生困惑时,她设身处地地帮他们分析利弊;当学生处在抉择的关键时刻时,她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她对学生们的琐碎日常的关怀,让大家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从来不止于学术。
师道如光,静待花开
在姚老师办公室的窗台上,几盆她亲手栽培的绿植与鲜花正悄然绽放,与层层叠叠的学术专著相映成趣。这一隅生机,恰似她教育生涯的缩影——以学术报国的信念为根,用启智润心的智慧作叶,在时光的沉淀中诠释着“静待花开”的师者境界。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教育不是急功近利地灌输,而是耐心等待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
【作者简介】
胥晚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刘源宏,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2024级博士研究生。
柯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2016级博士研究生,现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平凡中坚守初心 用信息化建设护航教育发展
马睿
张帆老师在工作中
在西北大学,有一群默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他们虽不站在讲台之上,却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教学与科研的顺利开展。张帆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他在岗位上坚守了二十年,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默默书写着教育的故事。
用技术保障教学环境
2005年,张帆老师踏入了西北大学,投身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彼时,校园网络覆盖面小,传输性能有限,学生们学习时常常受到网络条件的限制。面对这些问题,张老师和同事们冒着严寒酷暑跑遍了校园里的每一栋建筑物,不断扩容和优化校园网络。他回忆道:“最早的时候,很多学生楼层的网络接口和设备数量不够用,我们就想办法从其他区域临时调取设备,增加网络接入能力。白天忙不过来,就晚上继续干。”
不仅如此,在入学、选课等网上业务办理的高峰期,系统响应缓慢曾一度让学生们苦不堪言。张老师和团队仔细分析问题,优化系统架构,确保系统在业务高峰期稳定运行。
在实践中育人,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尽管不在教学一线,张老师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基层工作中践行着育人理念。他关注学生们的成长,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指导学生志愿者开展信息化服务项目时,张老师因材施教,他说:“有的学生擅长解决技术问题,有的学生善于沟通协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对学生做一些指导,引导学生把他自己学的专业和这个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工作流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所长。”
在他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负责攻克技术难题,而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负责用户服务和质量评价。学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学会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更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
迎接挑战,不断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张老师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从最初的校园网络建设,到如今的数据中台、云计算平台的搭建,他不断探索新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场景,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注入活力。
他坦言:“现在的技术变化非常快,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
面对未来,张老师深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他希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能给师生带来更加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教学体验,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引擎。
平凡之中显担当
当被问及是否认同自己践行着教育家精神时,张老师说自己还没有系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认为教育家精神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及从业者的崇高精神追求,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做了一些平凡的工作,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感悟、躬行,不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张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在于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岗位。正是有无数像张老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用心守护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时代新人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更多像张老师一样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他们在平凡中书写着担当的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马睿,西北大学网络和数据中心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