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西北大学师德师风专题网站!今天是:

工作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要闻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五期)
发布时间:24-08-30   浏览次数: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物理学院篇

批注下的师者担当

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罗昊

经光银老师(后排右二)与课题组成员合照,摄于2024年。


初识经光银老师还是在2009年,算起来已有16个年头了。那时,他是刚从国外留学回国入职西北大学物理系执教的青年教师,在西大创建了国内较早研究软物质这一新兴物理学科的实验室,而我还只是一名大三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我的研究生导师。如今,我也成为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的一名青年教师。我从学生成长为一名教师,经老师教书育人的态度对我影响颇深。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二,也算对自己的一次鞭策。

在我大三的那个秋天,一位面生的青年教师开始为我们执教专业课。这位教师身材不高大,但是讲课时的洒脱、热情使你很难从他的身上移开目光。他教学时更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带着学生去思考,课堂提问的方式也不是点名提问,而是融入在聊天式的教学中。他课堂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多教材上没有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都是很新的科研文献,资料中的前沿知识使得物理教科书中的经典知识更加生动。这位年轻的教师就是彼时刚入职西北大学不久的经老师,入职前他刚从享有盛名的法国高等物理化学学院(ESPCI)完成博士后训练,那里曾诞生过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获奖者中除了著名的居里夫人,还包括被称为“软物质之父”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Pierre-Gilles de Gennes (德热纳),而软物质物理正是经老师所从事研究的方向。经老师有着很强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但在入职西北大学之前并没有什么执教经验。那时的我只觉得这门刚开设的新专业课很吸引人,并不知道一门新课背后需要一位青年教师付出多少,直到参加工作后向经老师请教教学经验时才被震撼到。

我刚入职时,经老师仍旧参与着那门专业课的教学,课堂教学依旧精彩,也明显更加细致丰富。当我翻看他的教案时,发现每一页上都有着不同颜色的批注,代表着每一年的更新之处。其中一些知识点有并列的多种表述,这些差异化的表述来源于他书架上与该门课程相关的六、七套参考书籍和一沓厚厚的文献。当我向他提问批注细节时,他都能很快从书架上找到对应的参考资料,而其中对应的知识点处也都有他的符号标记。他对我说,每年备课时总想讲得更好,也想把相关知识点的最新发展和应用介绍给学生,所以书架上的参考资料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多。这对当时准备只捧着教材备课的我产生强烈震撼,更是一记无声的棒喝。这记棒喝至今仍提醒并督促着我,每次备课时身体都会不自觉地紧上几分,使出全部的能耐和精气神。

时至今日,经老师早已是博导。他作为材料物理本科专业负责人,考虑到要保证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时代性,两年前带头开设了多门十分前沿的课程,例如软物质物理课程。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教材,在这种前沿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耗费巨大心力,也是对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重考验。国内外的参考书和大量顶级刊物的最新研究也都成为备课的必需品。对于课程中一些前沿的开放问题,他还会发动课题组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讲述,非常谨慎地予以论证。如今,他的教案依旧是亲力亲为地编写、反反复复地修改,虽从纸质版变成了电子版,但上面的批注还是那么详细和严谨,浸润于课堂背后的师者担当依旧没有丝毫松减。可以说,他不仅是我学生时代的导师,更是我为师后的导师。


致力科学探索  点燃知识之光

西北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物理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晓超

司良老师(中)正在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摄于2024年。


2022年9月,怀着对科学研究的好奇与期待,我踏入了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就读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在导师司良教授的指导下,我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旅,开始接触导师的研究方向,关于氧化物体系的理论模拟。

刚开始接触这一科学领域时,我对其知之甚少,加之担心自己在本科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足,使我对自己的科研之路产生了一些畏惧情绪,总是害怕和老师讨论问题,害怕发表自己对于研究课题的看法,是司老师的言传身教鼓舞我克服困难步入正轨。记得与司老师初次会面时,他仔细询问了我的学术基础与心中的担忧后,语重心长地告诉我,科研并非高不可攀,基础的不足正是提升自我的起点。他强调,研究生阶段是学术探索的黄金时期,是弥补知识空白、充实自我最佳的时机,应当倍加珍惜。司老师说,他相信教育工作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无论基础和天分的好坏,只要肯付出努力,人人都能做出了不起的工作。就这样,在司老师的持续鼓励与悉心教导下,我逐渐战胜了对科研的恐惧,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解,科研素养稳步提升,课题研究逐步开展。

司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常常晚上也在办公室工作,即使身体不适也从未放慢工作的步伐。有一次我的研究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就到司老师的办公室向他请教。在交谈中,我注意到尽管他感冒已经十分严重,却还是在办公室工作,为学生修改论文。在听了我的问题后,坚持用非常沙哑的声音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这种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关怀让我深受感动。正是凭借这种敬业精神和对教师工作的热爱,让他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研究工作。在他的指导下,研究团队在强关联电子氧化物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文,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司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令我敬佩,为团队成员树立了学习榜样。理论计算工作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复地计算,有时面对大量的工作和未知我会感到迷茫和挫败。在向老师倾诉的时候,司老师总会耐下心来,以平和的语气提醒我:“在研究的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是必然的。从事科学研究要有耐心,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在不断的失败和尝试中寻找多种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并最终战胜它。”他的这些话语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的指导原则。通过司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们学会了在面对科研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时,保持冷静和坚韧,不断探索和尝试,直至找到克服障碍的有效方法。

在学术探索的旅途中,我深感荣幸。在司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获得了科研道路上一份宝贵的经历和成果。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和所学到的知识,铭记司良老师的教诲,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