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西北大学师德师风专题网站!今天是:
重要公告:

工作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要闻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十七期)
发布时间:24-11-22   浏览次数: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历史学院篇

师恩如雨 润物无声

薛亦凡

韩志斌老师(右三)与学生的合影


2016年金秋,我迈入了西北大学的校园,正式进入中东研究所学习。转眼之间,从硕士入校到博士毕业已有八年。在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学习生活的八年是我个人成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恩师韩志斌老师的谆谆教导。现在想来,何其幸运!

未入校前,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韩老师的研究方向有所重合。在写作过程中,我认真参考了韩老师的《利比亚伊斯兰社会主义研究》一书,深感老师学问渊博,见解独到。因此报考中东所的硕士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韩老师作为导师,有幸成为了韩老师的学生。入学后我第一次与韩老师见面,韩老师并没有过多的客套,了解了我的研究兴趣后直接与我确定了研究方向,沟通效率极高。但彼时的我还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习节奏的变化让我有些难以适应,老师布置的翻译训练总是完成得很困难,因此面对老师的询问,我总有些退缩,并不能主动同老师沟通自己的问题。韩老师并没有因此批评打击我,而是充分给予我探索和适应的空间。特别是我赴以色列出国交流前,老师还提醒我要抓紧收集外文文献资料,如计划考博要注意时间规划。当时我很感动,老师并不认为科研资质平平的我不适合读博。硕士论文的写作可以说从选题到思路构建,从词句推敲到层次递进都凝聚着韩老师的点滴心血。记得我交给老师论文初稿时,韩老师第一次严肃地批评了我,老师问我写作论文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把别人已经知道的内容进行二次整理么?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真正提升了我对科研工作的认识。科研是为了求真,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而非重复。之后我方才调整思路,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信心继续读博。

读博后韩老师同样在一开始就与我商定了新的研究方向。面对新选题,我入门极慢,现在想来还是自己的畏难情绪作祟,想得多而做得少。但老师从未放弃我,总是告诉我有想法先写出来,只有多写才能打磨出优秀的文章。我的文字功底不足,文章表述总有不通达之处,老师都会悉心批注,反复修改。老师教会了我,产出一篇学术论文需经历千锤百炼,方能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博士阶段的我不够勤奋,时常出现研究进展停滞的情况,也曾让老师失望,但只要我有点滴成果产出,老师从不吝啬鼓励。

毕业前夕,老师始终挂心我求职就业的情况,宛如慈父一般多番与我探讨,了解我的个人意向,叮嘱我要结合个人能力选择去处,工作后不能躺平。当我感谢老师多年的教导时,韩老师只是真诚又憨厚地笑道:“我这个人一直觉得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是你们的导师,就一定要对你们负责啊!”我想韩老师严以治学、诚以立身的处事方式将会是我一生的榜样!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在往后的人生中,我也将时刻谨记老师的教导,秉心克慎、奉植惟勤,以回报老师的悉心栽培!


【作者简介】薛亦凡,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20级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西安石油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教师。



嘉言懿行  经师人师

曹汶洁

史党社老师(左二)带领学生参观宁夏固原姚河塬遗址考古工地


第一次面见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史党社老师是在他书堆成小山的办公室里,可能由于内心忐忑,我本以为老师会非常严肃,但相处之后才知我的担忧有些多余。史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大度、幽默慷慨。硕士入学后,我因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基础薄弱。史老师从最基础的文献检索开始,一步步引导我迈进史学研究的大门。每次向老师请教的时候,他在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独到见解都能让我深受启发。

史老师不仅指导我们“读万卷书”,还带领我们“行万里路”。几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有幸参观过这几个省区大多数的市级和县级博物馆。我们曾徒步十多公里探寻临洮秦长城,曾探访历经四千多年依旧矗立的石峁古城,曾体验过舟曲的山路蜿蜒,欣赏过银装素裹的陇西梯田,看过朱开沟遗址深沉的落日与姚河塬上空万古流淌的星辰……这些考察的经历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长了阅历,也加深了我们对史学的认识,让原本模糊的历史名词在一次次身临其境中具像化。

史党社老师(右二)在内蒙古包头赵北长城遗址考察


史老师还如同大家长一般,操心我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生的生活时常伴随着压力,史老师在百忙之中总会抽出时间与我们谈心谈话,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困难,对有负面情绪的同学也会及时开解、疏导。在史老师的教导下,我们同学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氛围和谐。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史老师不仅是为我们传道授业的恩师,也是以嘉言懿行引导我们的人师,他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将深深影响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


【作者简介】曹汶洁,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24级中国史专业博士生。史党社老师是作者的硕博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