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篇)
严爱相济 真情育人
王栋
在作者博士毕业之际,梁星亮老师(左)为其赠送亲笔书写的书法作品
与梁星亮老师相熟之人,都知道他有三大爱好——党史、书法与秦腔。而梁老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恰如他的爱好一般,尽显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铿锵有力的话语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愫。
博士一年级上课时,我便深切感受到梁老师的认真、专业与严苛。年近七旬的他,依旧坚持手写板书,他那苍劲有力、工整美观的粉笔字铺满整个黑板。然而,讲台下的学生们却个个“心有余悸”,既畏惧老师抛出的深奥问题,又担心老师随机抽查课堂笔记。学期末,当老师让我把一学期的课堂笔记复印给他时,我才知道老师是想通过对比学生笔记,了解自己今年讲的课与去年的差异,进而寻求改进与提升,且这个习惯已保持多年。梁老师的认真负责,深深触动了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从最初的“心有余悸”,到逐渐沉浸在梁老师那饱含力量、掷地有声的话语中。老师不落俗套的思维和观点,总能直切问题核心,让聆听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梁老师虽已年近七旬,但对科研和教学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他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的研究工作,身兼数职,但在教学研究中他不仅注重理论成果的质量,更看重延安精神能否得到更好地阐释传承,研究工作能否具有创新性的认知,以及学生是否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但凡有各类学术会议,梁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投稿、指导学生写作,并带着学生一同参加。2023年,我便跟随梁老师两次前往延安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梁老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极为重视,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我的学位论文先后撰写、修改了四稿,梁老师均逐字逐句进行修改,标注更是不计其数,这让我感动不已、终生铭记。梁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熟知每一名学生的特点与经历。毕业赠字是每年师生聚会的固定“节目”,梁老师会为每一位完成毕业答辩的学生赠送一幅“量身定制”的书法作品,书写的警句既是梁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与嘱托,更是不断催人奋进的动力源泉。
梁老师对教学研究工作投入的感情,对学校、学院及学科专业发展投入的热情,对学生成长成才付出的真情,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能够求学于西北大学、问道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拜师于梁星亮老师,实乃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作者简介】王栋,2017年至2024年在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一盏穿越学术迷雾的明灯
刘天霖
张永奇老师(右)指导研究生如何阅读学术文献
人生之路漫漫,求学之路漫漫。从2022年9月入学至今,已经过去两个春秋。我有幸跟随导师张永奇老师进行学习,不仅学到了如何做学问的真方法,更深刻理解了如何做人的大道理。
入学初期,我对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完全没有头绪,一时间不知如何适应。张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及时给我发了推荐书单、培养进度表等资料。张老师不断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三年细分为六个学期并确定具体目标,以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习科研任务。这些宝贵的指引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在论文选题、文献梳理、逻辑架构、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张老师都给予我详细的指导。在选题中,张老师告诉我,一篇论文的选题要符合创新、专业、兴趣、可行等标准。历经数次打磨雕琢,我最终确定了学位论文的题目——《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研究》。在文献梳理过程中,张老师指导我如何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帮助我厘清研究思路,构建理论框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多次对我的论文进行详细地批改,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张老师经常鼓励我要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多投。我从完全不知如何写论文,到自己独立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离不开张老师倾注的大量心血和无私帮助。从第一次收到学术会议邀请函到陆续收到了第二份、第三份,获奖等级也从省级学术会议的“三等奖”逐渐提升为国家级学术会议的“一等奖”。此文写成时,我即将启程前往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暨第四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峰会并作发言交流。
回顾两年来的学习历程,我深刻理解了张老师常讲的“向善向上、文明礼貌、谦和进取、善于沟通、感恩互助、自主自律、勤奋刻苦、求真务实、开放包容、反躬自省、知行合一、精益求精”这些为学精进的必备品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深厚的爱生之心,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能力,更塑造了我的学术品格和人生理想。让我确切地感受到了具象化的师恩,也让我明白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意义。今后我将以张老师为榜样,在探究事物“学理”中领悟人生“道理”。
【作者简介】刘天霖,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