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篇)
学府良师 德润桃李
张永新
2011年我有幸成为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莉教授的博士生。陈老师广博的学识、宽广的胸怀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深深影响了我。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在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上,陈老师都为我指点迷津,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老师的谆谆教诲令我终生受用。
陈老师是我学术上的导师,更是精神上的引路人。我从陈老师那里感悟到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把“人”字写端正——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严谨治学、求真务实。陈老师对待治学和教学的态度都非常严谨,她坚持执行实验室组会制度,要求博硕士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认真查阅和梳理最新文献,把握前沿动态,推进科研进度,并在组会上汇报、交流和分享。在组会上,陈老师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研究进展,从形式到内容、从选题到细节逐一点评,给予指导和帮助,于细微处培养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陈老师要求我们对待学术成果要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从论文架构到内容表述、从标点符号到格式排版,都要严格按照规范行文。陈老师经常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重境界”鞭策我们,告诉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受得了折磨,要胸有大志、心怀理想、努力付出,如此才有“蓦然回首”的资格与机会。
陈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记得在撰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时,由于不断被导师组质疑和否定,我特别沮丧。陈老师总是能及时察觉我的不良情绪,安慰、鼓励和指导我,给我讲解找准科学问题、创新研究方法及形成高水平成果的辩证关系,激发我的斗志和信心,使得我在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陈老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我修改论文,确保各部分都无懈可击。2014年我如期获得了博士学位,2015年顺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随后的几年,我陆续获评了副教授和教授职称,成为学校的科研骨干和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我由衷地感谢我的恩师。
回忆博士阶段的求学时光,有过“望断天涯路”的绝望与无奈,但在陈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更多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激情与豪迈,是辛勤付出后的收获和喜悦。虽然毕业十年了,但每每回望人生历程,我深深感怀陈老师的言传身教和高尚师德。我对她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铭记在心,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影响我的学生,传递这份精神和品格。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始终秉承老师的教诲,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作者简介】张永新,2011年至2014年在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教授。陈莉老师是作者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案牍情深 共研致远
王嘉浩
对初识闫军锋老师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到闫老师的办公室,看见闫老师与学长在一张有着历史感的办公桌前探讨论文问题。那时的我并没有多少感触,然而随着岁月流转,蓦然回首才发现,一路走来正是这张充满历史感的案牍见证了我和闫老师的师生缘。
在七年的本硕生涯中,这张案牍如同一位沉默的伙伴,静静地陪伴着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本科阶段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到硕士阶段的论文发表,每一步都凝聚着闫老师的辛勤汗水和无私教诲。在这张桌子上,我完成了从论文阅读的初探到实验操作的熟稔,再到论文写作的精进,每一步都凝聚着闫老师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独特的教学智慧。
刚踏入科研领域时,我如同一张白纸,对一切充满好奇却又感到迷茫。面对复杂的实验设备和难解的专业术语,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然而,闫老师总是以他那份不懈的坚持和耐心,一次次地为我答疑解惑。他不仅在案牍上为我详细讲解每一个公式和名词,更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尤其是在我遇到读不懂的英语语法和词汇时,闫老师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讲解,直到我完全消化理解。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总是被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感动。日复一日,闫老师的身影成为我科研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研一时期,我有幸在闫老师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和论文修订。他身着整洁的白色实验服,一丝不苟地为我演示设备的操作,那份严谨和专注让我深受感染。在2021年4月我生日所在的那一周,我与闫老师在案牍前一同讨论文章的修改,经过一周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最后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了提交。直到看到时钟指到夜晚11点,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生日已经在忘我中度过,而我却感到异常充实,而且我还很幸运地收到了我的生日礼物——第一篇SCI论文。
时光变迁,但闫老师对我的激励却始终未曾改变。2023年,在我艰难的科研道路上,我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拒稿。然而,闫老师始终不懈地帮我寻找问题、给予指导改进。在他的案牍上,摆满了各个学科的书籍,他的笔记本记录了每次组会的精华。在那一年里,闫老师不断为我寻找解决方案,几乎每天都会与我讨论当天的研究进展,令我感动不已。终于经过一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将论文发表在了《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它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本科生成长为了一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是闫老师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我身边。他深厚的爱生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而那张见证了闫老师与一届届学生共同探索、不断前行的案牍,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作者简介】王嘉浩,2017年至2024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闫军锋老师是作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