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 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篇
厚德乐教 博学善导
刘芳
付爱根老师指导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每次读到泰戈尔的这句诗,我心里总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在我人生求学的道路上,我很庆幸遇见了我的导师付爱根教授,他既是良师,也是改变我命运的“贵人”。我第一次听闻付老师是在大学时期的《细胞生物学》课上,第二次是在备战考研期间听国家精品网课《细胞生物学》时,他饱含激情的授课方式以及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的教学风格使我受益匪浅。
付老师是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后积极投身到一线教学、科研上,组建科研团队致力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叶绿体发育、光合作用复合体组装与修复、叶绿体对外界环境的应答等重要过程的分子机制、植物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植物不定根发生的分子机制等。团队自2012年组建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等多个高水平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021年我如愿成为付老师的学生,他幽默风趣的性格和鼓励支持的态度让我放下了读研期间所有的忐忑。每当实验遇到瓶颈时,他的耐心指导、帮助和鼓励使我克服迷茫和失落的情绪,坚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付老师还教会我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做科研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为我树立了学术和人生的榜样。
付老师不仅仅是我们硕博学子的科研和求学的引路人,同时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代课老师。每每与本科学弟学妹们交流时,都可以听到他们对付老师的称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班主任的付老师就是这样。在讲台上,他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复杂的理论总是可以被他巧妙地化为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在生活里,他办公室的门永远为我们敞开,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建议,此时的付老师更像是我们的朋友。付老师是博学而睿智的教育工作者,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心,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激励我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对我而言,付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在无形中塑造了我的人格,引导我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者简介】 刘芳,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生物学专业博士。付爱根老师是作者的导师。
春风化雨 良师益友
马敏星
生命轨迹中能有李想教授作为我的导师,这份幸运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我“跨界”生命科学探索的道路。作为一名青海省肿瘤医院肿瘤科的临床医师,2018年,我怀揣着对科研的无限憧憬与敬畏,以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博士生的身份踏入西北大学,师从李想老师,开启了我的博士研究生生涯。
入学之初,校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沉醉,而课题组同学们对科研近乎痴迷的热情与执着,更是深深感染了我。面对科研基础薄弱、缺乏系统训练及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重重挑战,李老师如同灯塔般照亮了我的求知路,她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引领我前行,更以无私的胸怀和卓越的导师风范,为我搭建了成长的桥梁。
针对我实验操作技能的不足,李老师精心安排,手把手传授技巧;为了培养我的科研思维,李老师从文献检索的艺术讲起,通过每周例会的文献研读,培养我跨学科融合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捕捉创新火花并将其转化为实践。至于英文写作这一难关,李老师更是以极大的耐心与细致,鼓励我勇敢尝试,并对我的每篇论文进行精心指导,从结构布局到遣词造句,无不倾注了她的心血与智慧。博士在读期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合计影响因子16.713分,荣获2021年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青年学者二等奖,博士毕业后又入选2021年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拔尖人才。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更深刻重塑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切都深深镌刻着李老师的印记。即便如今我已走出校园,她依然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每当遇到困惑与挑战,她的建议与鼓励总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我的心田。李老师严于律己、薄责于人,展现了谦逊、严谨、勤奋、诚信的学者风范,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
【作者简介】马敏星,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2018级细胞生物学博士,现为青海省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