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西北大学师德师风专题网站!今天是:
重要公告:

工作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要闻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展播(第八期)
发布时间:24-09-13   浏览次数:

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法学院篇

继续缘法而行

高小芳

张炜达老师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提到我的导师张炜达老师,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道之大原”与“如沐春风”。

自从本科阶段首次踏入张老师的课堂,我就被他那广博的学识、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幽默风趣的谈吐所折服。这份初识的敬仰,不仅孕育了我研究生阶段与张老师再度携手的师生情缘,更延展至未来岁月里,张老师成为我终身学习的楷模与不渝的指导者。

读研期间,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从各式科研活动、学术会议、调查研究的参加,到第一次尝试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让我领略到学术研究的美妙,自此开启了学术研究之路——读博、进入高校工作。尤记得我硕士论文初稿完成时,大到章节逻辑、论点论据,小到脚注文本、参考文献格式、标点符号,张老师都一一认真检查,提出了两百多条修改意见。收到张老师的修改意见,我除了羞愧于自己的粗心大意,更多的是对老师的感激——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同时还折服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份激励与警醒,如同不灭的火焰,直至今日,仍旧指引着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书的书名是对阅读最好的描述,张老师就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名为“缘法而行”的读书会避风港。

张炜达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缘法而行”读书会


“缘法而行”读书会始于2017年春。在那个万物苏醒、生机盎然的春天,我们所有同学都满怀期待参加每周五晚上的读书会,以书会友、共同研读法学名著。周五晚,本该是结束一周课程、进行狂欢的日子,但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人群熙攘,转而享受静心阅读。师生在一起探索公法变迁的奥秘,追觅制度形成的机理,思考法律辩护的技巧,开始分辨看似常识的陷阱,积极参与到改革浪潮之中,以自己的方式见证党规与国法并重、监察制度入宪、国家机构调整......讨论激烈时,甚至能到晚上11点,然后三两结伴,伴着月色,走在静谧的校园之中,心满意足地回到宿舍。为了增加读书会的乐趣,每次读书会张老师总会变着花样准备茶歇,有各类应季水果、各种零食,逢年过节还会给我们带上粽子、月饼,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读书会,于我们而言,不仅是阅读,更有大家庭的感觉。

在我求学、工作的道路上,张老师总能以其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规避不必要的曲折。无论是在读研之初对未来道路的迷茫、读博期间对学术研究的困惑、抑或是初入职场时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焦虑,张老师总能为我提供宝贵的建议,使我更加坚定和从容。张老师对我的教诲,难以言表,只能借助读书会,略道一二。

值此教师节之际,我想向我的导师张炜达老师表达最深的感谢。


【作者简介】高小芳,2012年至2019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法学院,现为西北大学法学院教师。张炜达教授是作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提灯引路  育梦成光

白一波

作者与崔玲玲老师的合影


8月下旬,我正式开启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崔玲玲老师是我的导师,但我与崔老师的缘分却并非始于此。与崔老师的初次相见,是在大一的新生导读课上,彼时的我仍对崭新的大学生活感到些许陌生和迷茫,崔老师在课上着重介绍了学校的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大家积极利用学校较为宽松的培养政策,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为我本科学习的开端拨开了层层迷雾。

真正开始与崔老师接触是在大二,崔老师担任我们“民事诉讼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课上崔老师一改新生导读时的轻松幽默,变得十分严肃认真,对于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会在课堂中频繁考核,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也会反复强调和讲解。崔老师的课程知识点很密集,虽然有些辛苦,但却让我们感到收获满满。民事诉讼法课程是我本科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得分最高的。时至今日,民事诉讼法仍是我最感兴趣的部门法,而这些都离不开崔老师的用心付出。

与此同时,崔老师还是学院模拟法庭比赛的主要负责人。在新生导读课上,崔老师就强调法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之类的比赛,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番话也给我后续参加这些比赛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崔玲玲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荣获一等奖


大二第一学期恰逢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比赛开赛,由于那时我们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学完,基础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文书写作与语言表达方面也略显青涩,因此还不能作为正式队员参赛,但是崔老师却鼓励我们与学长们一同备赛,并对我们一视同仁。在高强度的备赛环境中,我与其他几位同学的竞赛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很快我便有机会以正式队员身份参与一个比赛。虽然比赛规模不大,但是崔老师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进行指导。她告诉我在比赛中不要太口语化,要尽量使用“法言法语”,告诉我模拟法庭不是传统辩论,言辞不要太过激烈,语气平缓但要掷地有声。这些建议哪怕在若干年后的法律实务工作中也令我十分受用。在往后的几个学期中,崔老师又交代给我一些比赛,让我以学生负责人身份组织同学们参加,虽然相关工作并非尽善尽美,比赛也并未全部获得佳绩,但崔老师对我和队员们从来都只有鼓励和支持,这也成为了我们继续参赛的不竭动力。

在平淡而漫长的求学道路中,能遇到一位良师何其幸运。在我为学业感到焦虑和不安时,我经常会想和崔老师聊聊天,从和老师的交谈中得到答案。老师也会不时地关心我的近况与状态。崔老师的教诲与关心,令我成为了越来越好的自己。在未来,老师的教诲也将赋予我足够的勇气,让我更加勇敢地去探索不同人生阶段的全新道路。


【作者简介】白一波,2020年至今就读于西北大学法学院,现为西北大学法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崔玲玲副教授是作者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