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主题育人小故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篇)
良师益友,教诲有方
李亚雯
曹利平教授指导作者做实验,摄于2021年
2015年,我考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幸运地成为曹利平老师的学生。在六年的博士生涯中,曹老师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良师,更是我人生路上的益友。他以精湛的科研能力和独特的教育方法,引领我逐步踏入科学研究的大门,取得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曹老师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科研第一线。对于我们的实验,他总要时时关注,及时给予讨论;对于我们的论文,他极其严格,总是亲力亲为、不辞辛苦地一遍遍修改,经常改到了深夜。依稀记得,2018年冬天,我的第一篇文章审稿意见回来时,曹老师当时在美国做访问学者,虽然身处大洋彼岸,但仍通过电话跨越时差指导我完成实验。曹老师说“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最终文章顺利发表在《Angew. Chem.》上。在读博的六年里,我的每一个课题的构思与每一篇文章的撰写,都倾注了曹老师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初期构思的萌芽到论文最终成形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留下了曹老师精心指导的印迹。他不厌其烦,一次次地精雕细琢,确保每个部分都无懈可击。正因如此精益求精的指导,这篇论文才能够脱颖而出,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殊荣。
此外,曹老师也是我生活中的指路人,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记得,在我申请硕博连读失败的时候,我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很差劲。但是曹老师知道后给我发了很长的一段话,鼓励我、安慰我,让我及时从失败的沮丧中走了出来,让我明白失败只是暂时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正是这样的鼓励,使我后续如愿申请到了硕博连读,并在此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六年的博士生涯匆匆而过,如同白驹过隙,我也在这流转的时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科研工作者。虽然我已经毕业近三年了,但每每回望这段历程,最深切的感触依旧来自于曹老师。他对待科研工作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他身为学者、师者的高尚风范,都深深影响了我,成为我现在教师和学术生涯最宝贵的财富。他不仅传授给我科研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教会我如何认真负责地做事,如何正直无私地做人。他的每一次悉心指导,都如同涓涓细流,深深滋润着我的心田。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深深铭记在心。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始终秉承老师的教诲,不断努力,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李亚雯,2015年至2021年在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曹利平教授是作者的导师。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高亚茹
王永强老师(右五)与课题组学生合影
初识王永强老师,是2009年我作为研究生选导师的时候,彼时他是刚刚归国的青年学者,主攻天然产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后来王老师成了我的导师。我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6年,毕业后我又留校工作,至今已有9年。这样算起来我与王老师相识已有15年之久。王老师对科研和生活的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记得我大四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王老师身着实验服,佩戴护目镜,正在实验室认真地指导研究生烧制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这个场景至今都在我的脑海之中,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实验学科工作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在一线实验室不断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门学科。读研后我发现,王老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做实验是课题组的常态。每当我们遇到实验的瓶颈时,王老师都领着我们一起从实验的各个环节着手,一步步寻找问题所在并指导我们顺利解决难题。王老师在实验方面认真钻研的态度让我明白:遇到困难时只有迎面而上,认真分析,才能解决问题。
我是王老师来西大工作后带的第一批学生,当时的实验数据都是王老师亲自带着我们测试得出的。他以身作则践行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老话,会在本子上记录仪器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比学生做的都要精确细致。王老师对待科研的严谨与热情体现在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工作时,他是起早贪黑的劳动楷模;在读到前沿文献时,他是孜孜不倦的好奇“小孩”;在学生有困扰时,他是排忧解惑的温柔“家长”。
工作之外,王老师热爱生活的态度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养花做饭样样在行,同时又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体育达人。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重要性。在有机实验室,加班加点做实验是常有的事,但王老师希望我们能够合理规划实验时长,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保证身心健康。在每周组会上,最后他都会强调安全问题,告诉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他也会细心观察学生的情绪状况,并及时给予疏导。在体育运动方面,王老师也是学生们的榜样。每年校运会他都积极报名参加多个项目。他在操场上矫健的身影,正是对“运动是健康的源泉”最好的诠释。
王永强老师是教会我为人之道、生活之道的人生导师。从大四进入王老师实验室到留校工作这15年里,王老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对生活充满热忱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学习和工作的道路上以他为榜样,不断努力进步。
【作者简介】高亚茹,2006年至2015年就读于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王永强教授是作者的硕博导师。